通榆一中2024届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32822D)语文
通榆一中2024届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32822D)语文试卷答案,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通榆一中2024届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32822D)语文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我们
通榆一中2024届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32822D)语文试卷答案
以下是该试卷的部分内容或者是答案亦或者啥也没有,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书人要以树立名节为目的去实行正确的行为准则,而勇敢和果断是树立名节的前提条件。B.文章列举比干将死而劝谏、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事例,意在论证轻死生、重名节的观点。C.士并非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并不恶富贵而乐贫贱,孔子也说要做执鞭之士而去求取富贵。D.士君子的耻辱不在于卑贱贫穷,而在于忠信廉的观念没有被树立,好名声不能流传于后世。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客在进“三言”之前故作“益一言,臣请烹”的危言,引发了靖郭的好奇心,从而打开其拒谏之门。A.靖郭将要“隆薛之城到于天”,这种举措内则劳民招怨,外则王疑取祸,必将导致众叛亲离,后果不堪设想。C.贾谊认为,如果韩信、彭越只居于彻侯的地位,那么即使到了今天他们也许还能得D.贾谊认为,大抵强者先反,而弱者后反,要想天下治安,不如众人一起建立诸侯,就不会产生反叛的邪心,这样天下就安定了。到保全。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屠呦呦从我国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成功提取青蒿素,研制出了新型抗疟药物;梁思成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借用语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表达了对建筑“可译性”的认识……确实,学习生活中不少活动需要用到多种学科的知识,比如制作班级公众号,开展课本剧表演等;重大科研难题的突破,往往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因此,当今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的学习,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