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甘肃省武威第十九中学2020-2021八年级上学期物理12月月考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12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17·淮安)如图所示,在学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小明表演了“威风锣鼓”节目,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是为了改变鼓声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当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时,鼓面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声音的响度也会不同.
故选C.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2.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聋的头盔
B.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有隔音板墙
【答案】C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A、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聋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故C符合题意;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有隔音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2020八上·安徽期中)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答案】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A.甲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的图象,A不符合题意;
B.乙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的图象,同时,这种物质边吸热、边升温、边熔化,是非晶体,B符合题意;
C.丙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的图象,但图象中显示,这种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是晶体,C不符合题意;
D.丁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的图象,这种物质边放热、边降温、边凝固,是非晶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一直变化;熔化前后温度升高,凝固前后温度下降。
4.(2020八上·高新期中)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A.河中的冰消融是固态冰变液态水,是熔化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冰棒冒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的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液态小水珠,是液化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雾散去是液态的水变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C不符合题意;
D.雪人变小是固态的冰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是升华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气体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白气”是气体变为液体的液化现象。
5.(2019·邵阳)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整容镜前0.5m处,他后退0.5m,镜中的像大小变化情况以及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  )
A.不变,2m B.不变,1m C.变小,1m D.变小,2m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解: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所以,他后退0.5m,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
小兰站在平面镜前0.5m处,当他向后退0.5m时,此时他与镜面的距离为0.5m+0.5m=1m,则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1m×2=2m。
故答案为:A。
【分析】结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6.(2019八上·南通期中)小明在平静的湖边游玩时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针对这一有趣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他看到水中的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他看到水中的云是真实的云所成的虚像
C.他看到水中的鱼是真实的鱼所成的实像
D.他看到水中的位置比真实的鱼的位置变深了
【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AB.云在天上,所以“白云”是在水中形成的像,即平面镜成像,故看到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来自鱼的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的是在真实的鱼上方的虚像,因此他看到水中的位置比真实的鱼的位置变浅了,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倒影是反射形成的,空气中看到的水里的物体是折射形成的。
7.(2019·湘西)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角是60° B.入射角是30°
C.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不变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解:(1)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60°,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2)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90°-60°=30°,C不符合题意;(3)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即可.
二、填空题
8.(2019八上·钢城月考)如图所示为汽车沿直线运动时的路程﹣时间图象.其中纵轴表示汽车离开出发点的路程,横轴表示时间,请根据此图分析汽车的运动情况.
(1)汽车在OA段和BC段做   (“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汽车在OA段的速度为   m/s.
(3)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1)匀速
(2)5
(3)5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1)从图中可知,OA段和BC段路程与时间的图象反映了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2)由图可知,汽车在OA段的时间t=20s,路程s=100m,汽车在OA段的速度为:v= =5m/s;(3)汽车全程的路程:s=200m;运动的总时间:t=40s;汽车的全程平均速度:v= =5m/s;
【分析】分析s-t图象为直线,0-20s内匀速直线运动,20-30s处于静止,30-40s又匀速直线运动,再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各个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9.(2019·营口)小明去森林公园游玩时,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形成圆形光斑,爸爸告诉小明,光斑是光   形成的太阳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走出森林,小明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   ,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其中一种光可以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这种光是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答案】沿直线传播;倒立;色散;紫外线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色散;紫外线
【解析】【解答】解:(1)大树上的树叶很多,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很多小的缝隙,太阳光从这些小缝隙中照射下来,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在地面上会形成太阳的像,像的形状和太阳一样,而且是倒立的实像;(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3)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上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下照射下识别这些标记,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
故答案为:沿直线传播;倒立;色散;紫外线。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通过小孔时由于光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光的色散现象的特点是形成了彩色的光带.知道各种色光的偏折能力,即红光最弱,紫光最强.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三、作图题
10.(2020八上·揭西月考)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后,反射光线经过A点,水中的折射光线经过P点,请你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作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由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要过像点S′,连接AS′,其与水面的交点就是入射点O。
分别连接SO、OA、OP,可以确定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答案如下图所示:
【分析】平静的水面即可以反射光,也可以折射光,明确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结合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即可。
11.(2020八上·金平期末)如图所示,请将下列光路图补充完整.
【答案】解:(1)
(2)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1)对于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对于凹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
【分析】仔细观察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特点,根据凸透镜或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四、实验题
12.(2019·荆州)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像”或“实像”)
(4)如图2,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   。
【答案】(1)不需要
(2)大小
(3)虚像
(4)45°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2)实验中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4)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连接A、A1,做出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移动后平面镜位置,如下图,可知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45°,
故答案为:(1)不需要;(2)大小;(3)虚像;(4)45°。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a.平面镜成的是虚像;b.像与物体大小相等;c.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d.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应用了等效替代法(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3)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
(4)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五、计算题
13.(2019八上·娄底期中)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70m处有障碍物。平时司机从发现险情到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4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2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m/s?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求酒后驾车汽车制动前车通过的距离?
(3)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答案】(1)解: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v= = =20m/s
答: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20m/s
(2)解:司机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
t′=4t=4×0.7s=2.8s,
由v= 得,汽车匀速运动阶段行驶的距离:
s′=vt′=20m/s×2.8s=56m
答:酒后驾车汽车制动前车通过的56m
(3)解:s总=s′+s减=56m+20m=76m;
由于s总=76m>70m,因此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答: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2)利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
(3)根据路程之和,分析是否有危险。
甘肃省武威第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12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17·淮安)如图所示,在学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小明表演了“威风锣鼓”节目,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是为了改变鼓声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2.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聋的头盔
B.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有隔音板墙
3.(2020八上·安徽期中)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4.(2020八上·高新期中)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
5.(2019·邵阳)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整容镜前0.5m处,他后退0.5m,镜中的像大小变化情况以及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  )
A.不变,2m B.不变,1m C.变小,1m D.变小,2m
6.(2019八上·南通期中)小明在平静的湖边游玩时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针对这一有趣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他看到水中的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他看到水中的云是真实的云所成的虚像
C.他看到水中的鱼是真实的鱼所成的实像
D.他看到水中的位置比真实的鱼的位置变深了
7.(2019·湘西)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角是60° B.入射角是30°
C.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不变
二、填空题
8.(2019八上·钢城月考)如图所示为汽车沿直线运动时的路程﹣时间图象.其中纵轴表示汽车离开出发点的路程,横轴表示时间,请根据此图分析汽车的运动情况.
(1)汽车在OA段和BC段做   (“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汽车在OA段的速度为   m/s.
(3)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
9.(2019·营口)小明去森林公园游玩时,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形成圆形光斑,爸爸告诉小明,光斑是光   形成的太阳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走出森林,小明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   ,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其中一种光可以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这种光是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三、作图题
10.(2020八上·揭西月考)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后,反射光线经过A点,水中的折射光线经过P点,请你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11.(2020八上·金平期末)如图所示,请将下列光路图补充完整.
四、实验题
12.(2019·荆州)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像”或“实像”)
(4)如图2,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   。
五、计算题
13.(2019八上·娄底期中)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70m处有障碍物。平时司机从发现险情到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4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2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m/s?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求酒后驾车汽车制动前车通过的距离?
(3)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当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时,鼓面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声音的响度也会不同.
故选C.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2.【答案】C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A、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聋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故C符合题意;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有隔音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答案】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A.甲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的图象,A不符合题意;
B.乙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的图象,同时,这种物质边吸热、边升温、边熔化,是非晶体,B符合题意;
C.丙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的图象,但图象中显示,这种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是晶体,C不符合题意;
D.丁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的图象,这种物质边放热、边降温、边凝固,是非晶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一直变化;熔化前后温度升高,凝固前后温度下降。
4.【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A.河中的冰消融是固态冰变液态水,是熔化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冰棒冒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的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液态小水珠,是液化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雾散去是液态的水变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C不符合题意;
D.雪人变小是固态的冰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是升华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气体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白气”是气体变为液体的液化现象。
5.【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解: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所以,他后退0.5m,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
小兰站在平面镜前0.5m处,当他向后退0.5m时,此时他与镜面的距离为0.5m+0.5m=1m,则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1m×2=2m。
故答案为:A。
【分析】结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6.【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AB.云在天上,所以“白云”是在水中形成的像,即平面镜成像,故看到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来自鱼的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的是在真实的鱼上方的虚像,因此他看到水中的位置比真实的鱼的位置变浅了,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倒影是反射形成的,空气中看到的水里的物体是折射形成的。
7.【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解:(1)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60°,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2)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90°-60°=30°,C不符合题意;(3)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即可.
8.【答案】(1)匀速
(2)5
(3)5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1)从图中可知,OA段和BC段路程与时间的图象反映了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2)由图可知,汽车在OA段的时间t=20s,路程s=100m,汽车在OA段的速度为:v= =5m/s;(3)汽车全程的路程:s=200m;运动的总时间:t=40s;汽车的全程平均速度:v= =5m/s;
【分析】分析s-t图象为直线,0-20s内匀速直线运动,20-30s处于静止,30-40s又匀速直线运动,再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各个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9.【答案】沿直线传播;倒立;色散;紫外线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色散;紫外线
【解析】【解答】解:(1)大树上的树叶很多,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很多小的缝隙,太阳光从这些小缝隙中照射下来,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在地面上会形成太阳的像,像的形状和太阳一样,而且是倒立的实像;(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3)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上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下照射下识别这些标记,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
故答案为:沿直线传播;倒立;色散;紫外线。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通过小孔时由于光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光的色散现象的特点是形成了彩色的光带.知道各种色光的偏折能力,即红光最弱,紫光最强.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0.【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作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由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要过像点S′,连接AS′,其与水面的交点就是入射点O。
分别连接SO、OA、OP,可以确定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答案如下图所示:
【分析】平静的水面即可以反射光,也可以折射光,明确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结合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即可。
11.【答案】解:(1)
(2)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1)对于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对于凹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
【分析】仔细观察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特点,根据凸透镜或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12.【答案】(1)不需要
(2)大小
(3)虚像
(4)45°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2)实验中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4)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连接A、A1,做出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移动后平面镜位置,如下图,可知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45°,
故答案为:(1)不需要;(2)大小;(3)虚像;(4)45°。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a.平面镜成的是虚像;b.像与物体大小相等;c.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d.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应用了等效替代法(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3)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
(4)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13.【答案】(1)解: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v= = =20m/s
答: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20m/s
(2)解:司机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
t′=4t=4×0.7s=2.8s,
由v= 得,汽车匀速运动阶段行驶的距离:
s′=vt′=20m/s×2.8s=56m
答:酒后驾车汽车制动前车通过的56m
(3)解:s总=s′+s减=56m+20m=76m;
由于s总=76m>70m,因此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答: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2)利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
(3)根据路程之和,分析是否有危险。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