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以下书籍出版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此类书籍在当时大量出版意在( )
时间 1932年 1936年 1940年 1944年
书籍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 《民族英雄评传》 《民族英雄诗话》、《中国历史上之民族英雄》 《中国民族女英雄传记》
A.宣传三民主义,进行辛亥革命 B.反对专制独裁,抨击北洋军阀统治
C.追寻革命足迹,感受长征精神 D.弘扬爱国精神,致力于抗日救亡
2.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寇侵占东北、践踏华北的危亡形势,仍有国人沉溺靡音,纸醉金迷。这时,有两位共产党文化人寿昌、守信坐到一起商定创作歌曲提振民志,面对特务追捕,历经磨难,两人填词谱曲,终于创成《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寿昌、守信就是( )
A.鲁迅 曹禺 B.齐白石 徐悲鸿 C.闻一多 冼星海 D.田汉 聂耳
3.李兴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1920年处于( )
A.民国八年 B.民国九年 C.民国十年 D.民国十一年
5.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对应中,不正确的是
A.鲁迅——《狂人日记》 B.茅盾——《暴风骤雨》
C.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D.徐悲鸿——《愚公移山》
6.中国近代文艺作品成就突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以下文艺作品及其作者搭配不正确的是
A.徐悲鸿——《愚公移山》 B.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C.茅盾——《狂人日记》 D.周立波——《暴风骤雨》
7.一定时期的文艺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从这一角度看,下列作品中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
A.《愚公移山》 B.《黄河大合唱》 C.《义勇军进行曲》 D.《狂人日记》
8.《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 )
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强 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9.每当我们看到五星红旗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冉冉升起时,我们都必须齐唱国歌。你知道国歌的作曲者吗?
A.冼星海 B.聂耳 C.田汉 D.梅兰芳
10.1901年,清政府决定次年起废除八股文;1903年,又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1905年又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兴办学堂。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
A.教育 B.外交 C.文艺 D.习俗
11.下列歌曲在当时广泛传唱意在
时间 1935年 1937年 1939年 1943年
歌名 《义勇军进行曲》 《大刀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团结就是力量》
A.弘扬民主科学 B.反对专制独裁
C.宣传抗日救亡 D.争取自由平等
12.洗星海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作曲家,1939年,他谱曲了一首表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的伟大作品是
A.《黄河大合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D.《小二黑结婚》
13.20世纪30—40年代初期,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吗》等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成为商业广告炙手可热的用语。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开展实业救国 B.解决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C.解决民族危亡 D.培育青年,发展教育
14.《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毕业歌》等作品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国民革命 B.民主科学 C.抗日救亡 D.人民解放
15.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看《申报》、休闲时看电影
二、综合题
16.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改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以近代中国面粉业发展为例,1911年,中国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只有40家,资本共有600多万元,日产面粉4.3万袋,到1919年,中国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发展到120 家,资本达4500多万元,日产面粉18.8 万袋。
(1)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的国内和国际原因有哪些 内优外患危机,严重阻碍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概括严重阻碍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今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辨、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习俗和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2)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是怎样"废除有损人格的习俗和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材料三 教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兴办了一批新式学校。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以"广有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创办了一所大学堂,辛亥革命后,该学堂改为北京大学。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是在废除科举的基础上发展起未的。
(3)写出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一所大学堂"的名称。废除科举制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逐渐发展起来的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未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依据及其造成的影响。
材料二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 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2)结合所学,写出科举制诞生的标志。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与九 品中正制的不同之处。(3点即可)。
材料三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员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①__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椅”,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里 ② ,答卷只能以 ③ 的注释为主。 士人须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3)结合所学将图示中的①②③补充完整。
(4)依据图表任选一个角度,概括从唐代至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变化。材料四 科举的不断僵化表现在以下两点:功能层面上,科举考试内容的八股取士已不能 造就当时国际环境所需的新人才,积弊日深……技术层面上,科举的公平性因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僵化而逐步丧失。19世纪末在列强进逼的威胁下,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为了解决日渐穷魔的财政问题大开纳捐之制,当时竟有30%-50%生员的功名靠捐纳而得。
(5)依据材料四指出,科举制的僵化表现在哪些层面?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清 政府实施“纳捐之制”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并尝试分析这种“纳捐之制”对国家造成 的影响。
材料五 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科举制寿终正寝。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出现 了一个全国性的办学高潮。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末又出现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
(6)依据材料五及所学,写出废除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14年抗战,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所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出版宣传、介绍民族英雄的书籍,意在弘扬爱国精神,致力于抗日救亡。D项符合题意;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反对专制独裁,抨击北洋军阀统治,与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相关,排除B项;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终于创成《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谱写了抗日救亡的时代最强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A
【详解】
根据题干“20世纪初的上海”结合所学可知,《申报》1872年创办于上海,①符合题意;电话是近代传入中国的,②符合题意;新式婚礼在近代也纷纷出现,③符合题意;电车是70年代传入中国的,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BCD不全面,排除。故选A项。
4.B
【详解】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是民国元年,1920年-1912+1=9,因此1920年是民国九年,B项正确;ACD都是错误的对1920年的计算,排除A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暴风骤雨》是周立波的小说,B项对应错误,符合题意;《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作品;《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绘画作品,ACD项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写了《狂人日记》,C项符合题意;徐悲鸿画了《愚公移山》, 冼星海写了《黄河大合唱》, 周立波写了《暴风骤雨》,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7.D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愚公移山》《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的文学作品,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在同一时期,D项正确;《愚公移山》《黄河大合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作品,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义勇军进行曲》与《愚公移山》《黄河大合唱》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作品,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
依据题干“《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说明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排除C项项;材料只提到《申报》一种报刊,无法看出“传媒迅猛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创作的名曲,B项正确;冼星海作曲的是《黄河大合唱》,排除A项;田汉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排除C项;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据所学知识,1901年,清政府以科举流弊太多,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八股文。1903年,又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A项正确;材料改革没涉及外交、文艺、习俗,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谱写了抗日救亡的时代最强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C项正确;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相关,排除A项;反对专制独裁、争取自由平等,与歌曲表现的内容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A项正确;《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的代表作,排除B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是丁玲,排除C项;《小二黑结婚》的作者是赵树理,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
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商业广告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解决民族危亡,C项正确;ABD项没有体现材料中“国人爱国,请用国货”等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我国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以气势宏伟的旋律,发出中华民族抗战的怒吼。聂耳的代表作是《又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者的英勇气概。《毕业歌》也是这一时期,由田汉作词、聂耳创作的作曲,C项正确;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1946-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即1911年以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了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据此分析可知B的表述不合史实。电影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开始传入中国;轮船、火车、电报、《申报》都是在19世纪7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所以ACD项可以在这个时期做到,B项表述错误,故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相关知识。知道中国近代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申报》以及社会习俗的变迁出现的时间,根据时间对选项内容进行判断。
16.(1)国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任答1点)国际: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2)废除跪拜礼,代之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称谓,代之以“先生”称呼。
(3)京师大学堂。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等。(任答两点)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因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外部原因为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2)根据材料“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辨、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习俗和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可知废除跪拜礼,代之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称谓,代之以“先生”称呼。
(3)根据所学知识,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一所大学堂"为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具体包括,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等。
17.(1)依据: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
影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选拔人才的权利归属不同: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士族(权门)把持;科举制是朝廷把持选拔标准不同: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门第;科举制主要看才能
影响不同: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科举制为寒门之士开辟登仕之途
(3)武则天 四书五经 朱熹《四书集注》
(4)例:录取数量(方式)发生变化:宋代对比唐代录取名额大幅度增加,明代的录取方式有所创新。
(5)功能层面 技术层面
直接目的:为了解决财政问题
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造成官场日益腐败:不利于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国效力;官员上任后加紧敛财,加大百姓负担;长此以往,国力日益衰落等
(6)新式学堂大量涌现;近代新式教育发展起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出现,利于新式人才接触外来先进思想等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可知,依据是,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影响:这就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科举制产生。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可知,不同有,选拔人才的权利归属不同: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士族(权门)把持,科举制是朝廷把持选拔;标准不同: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门第,科举制主要看才能;影响不同,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科举制为寒门之士开辟登仕之途。
(3)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 答卷只能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4)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可知,录取数量(方式)发生变化:宋代对比唐代录取名额大幅度增加,明代的录取方式有所创新。
(5)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功能层面、技术层面”可知,科举制的僵化表现在功能层面、 技术层面;根据所学和材料四“清政府为了解决日渐穷魔的财政问题大开纳捐之制”可知,直接目的,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它造成官场日益腐败:不利于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国效力;官员上任后加紧敛财,加大百姓负担;长此以往,国力日益衰落等。
(6)根据所学和材料五“各类新式学堂、全国性的办学高潮、出国留学的热潮”可知,影响有,新式学堂大量涌现;近代新式教育发展起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出现,利于新式人才接触外来先进思想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