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北京市101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北京市101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2022七上·北京期末)1929年12月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队员正收拾工具准备下班,此时一位队员发现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圆圆的东西,考古学家裴文中激动地喊起来:“这是猿人头骨!”这是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情形,如图所示是根据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依据材料判断,这一古人类是(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1929年”,结合所学解读图片可知,1929年发现的远古人类是北京人,B正确;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已经是原始居民,模样与现代人差别不大,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与图片不符,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难度较易,在学习时掌握北京人的发现历程,记住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即可。
2.(2022七上·北京期末)2021年1月,考古人员在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湖南鸡叫城遗址发现一处面积约80平方米、厚度约为15厘米的稻谷谷糠层。通过以上考古成果,我们能够直接认识史前时期的(  )
A.社会组织 B.政治制度 C.农耕生活 D.商业贸易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稻谷谷糠层”可知,这处遗址的远古先民已经开始农耕,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史前时期的农耕生活,C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了“稻谷谷糠层”,无法通过这些发现直接认识史前时期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和商业贸易,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考古发现是研究原始社会的重要证据,结合材料中的“稻谷谷糠层”作答即可。
3.(2022·大庆)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于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黄帝和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民族的起源。
4.(2022七上·北京期末)《礼记 礼运》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指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县制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选贤与能”“天下为家”,结合所学可知,天下为公指的是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天下为家指的是代替了禅让制的世袭制,B正确,A错误;
分封制和县制都是地方制度,与题意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禅让制与世袭制的特点与演变,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5.(2022七上·北京期末)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审要证据。以下考古资料可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②是商朝的司母戊鼎,③是商朝的甲骨文,二者都可用于研究商朝的历史,C正确;
①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④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均在商朝之前,无法用于研究商朝历史,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与青铜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记住司母戊鼎和甲骨文的所属朝代与地位即可。
6.(2022七上·北京期末)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以汉字雕刻技艺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图片中的汉字雕刻艺术明显有象形造字法的特点,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甲骨文,A正确;
小篆是秦朝统一后,在统一文字时确定的通用文字,楷书行书是汉字书法后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艺术形式,均与题意不符,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甲骨文的地位造字方法,作答时结合材料识别图片即可。
7.(2022七上·北京期末)下面是西周分封的部分情况示意图。叔虞、康叔受封,因为他们的身份是(  )
A.宗亲 B.殷商贵族后代
C.功臣 D.周王母系亲戚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他们都属于西周的宗室,A正确;
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主要是宗室和功臣,也有殷商贵族后代,但叔虞和康叔属于宗室,BC错误;
从图片中无法得知周王母系亲戚是否在分封之列,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结合图片信息作答即可。
8.(2022七上·北京期末)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铁制农具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涌现。众多出土的战国铁农具(如图),展示出当时已经发明的层叠铸造技术。上述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
A.冶铁业 B.青铜业 C.纺织业 D.煮盐业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铁制农具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涌现。众多出土的战国铁农具……”这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得出当时冶铁业十分发达,A项正确;
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涌现不能反映出青铜业或纺织业或煮盐业的发达,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时期的冶铁业的发展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2022七上·北京期末)如图为兴修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它被誉为分疏治水的成功典范,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这个由都江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组成的战国水利工程是都江堰,B正确;
长城是防御工事,不是水利工程,A错误;
灵渠开凿于秦朝,大运河开凿于隋朝,与“战国时期”时间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较易,在学习中掌握都江堰的组成,能够识别图片即可。
10.(2022七上·北京期末)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学派与学说对应正确的是(  )
A 道家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
B 儒家 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C 法家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D 墨家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C对应正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BD对应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各学派的主张即可。
11.(2022七上·北京期末)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所示)。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政治上的商鞅变法,经济上的铁器牛耕和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都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由此可知,这些信息综合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社会大变革,A正确;
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朝统一后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民族关系的发展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均与题意不符,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内容与特点,总结阶段特征即可。
12.(2022七上·北京期末)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246年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20年 公元前215年 公元前214年 公元前213年 公元前210年
即王位 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分天下为36郡;修驰道,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开凿灵渠 派遣蒙恬北击匈奴 在北方边境筑长城 崩葬于骊山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汉武帝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3年 D.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王朝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分天下为36郡;修驰道,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结合所学可知此人是秦始皇,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王朝,D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开创皇帝制度的是秦始皇,排除B项;
秦始皇从公元前221年当皇帝,到公元前210年驾崩,在位11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以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2022·天津)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题干现象说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景之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4.(2022七上·北京期末)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如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人口(万) 郡(个)
中央 450 15
封国 850 39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令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解决封国势力强大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B正确;
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汉朝初年,不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A错误;
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屯田制是曹操采取的经济措施,均与题意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结合材料选取对应的措施即可。
15.(2022七上·北京期末)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为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创造了条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张骞通西域。故A符合题意;
BC发生在唐朝,D发生在明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西汉,故时代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2022七上·北京期末)据《汉书 地理志》记载,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近年来,在合浦汉墓群出土的大批文物成为这一记载的有力物证。以下为合浦汉墓群出土的部分文物,据此可知(  )
A.欧亚国家传入中国的物产主要是陶瓷制品
B.合浦因海外贸易发达成为汉代最重要商港
C.汉代海外贸易所得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很大
D.中国与欧亚一些国家在汉代有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广西合浦发掘出了印度、波斯和罗马的器物,这说明汉代时,中国已经与欧亚的一些国家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D正确;
材料中的考古发现只能证明汉代的中外交流,无法印证欧亚国家传入中国的物产主要是陶瓷制品,也无法说明合浦因海外贸易发达成为汉代最重要商港,更无法得出汉代海外贸易所得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很大的结论,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海上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结合材料运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7.(2022七上·北京期末)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号纪年。这一作法(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 D.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号纪年”分析可知,汉朝时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各自纪年,而汉武帝创制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全国各地通用,表面上看这一制度便于全国统一纪年方式,但全国统一纪年方式最终的目的却是为了强化和巩固中央集权,C项正确;
年号制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汉武帝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的内容,排除B项;
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的措施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2022七上·北京期末)以下史实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
郡县制 刺史制度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全国初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A.维护了领土完整 B.促进了文化传播
C.促进了经济发展 D.加强了地方控制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郡县制是皇帝派遣官员管理地方的制度,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主要是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二者的共同点是加强对地方控制,D项正确;
材料中两个制度主要作用不是维护领土完整,也不是促进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排除A、B和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意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2022七上·北京期末)如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何种社会现象(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与图片可知,“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说明豪强大族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御,这透露出东汉时期的阶级对立与社会动乱,A正确;
住宅与防御的紧密结合,与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和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关联不大,不如A项合适,BC错误;
从图片中的院落模型,只能看出豪强大族的住宅防御性强,无法得出贵族奢侈腐化的结论,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社会状况,考查学生对材料和图片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在解答时结合东汉中后期的政治情况,运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0.(2022七上·北京期末)《后汉书》记载了东汉时期某位历史人物“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位历史人物是(  )
A.张仲景 B.祖冲之 C.贾思勰 D.蔡伦
【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纸”,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造纸术的改进,这是蔡伦的贡献,D正确;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圣,与题意不符,A错误;
祖冲之和贾思勰都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与“东汉时期”时间不符,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贡献,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21.(2021·定西)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答案】C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到222年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处于公元3世纪早期, C 项正确;
公元2世纪早期指100到130年, A 项错误;
公元2世纪晚期指170到199年, B 项错误;
公元3世纪晚期指270到299年,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鼎立与世纪换算。
22.(2022七上·北京期末)下列属于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的三国吴简 B.手抄本《史记》
C.译注本《齐民要术》 D.白话本《三国演义》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第一手史料指的是最原始的史料,没有任何添加,原原本本的资料实物,考古发掘出土的三国吴简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义,A正确;
《史记》记载的历史截止于汉武帝时期,无法用于研究三国,B错误;
《齐民要术》是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农书,《三国演义》是创作于明朝的历史小说,且译注本《齐民要术》和白话本《三国演义》不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义,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和第一手史料的定义,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第一手史料的定义,知道三国鼎立中的三国是魏蜀吴即可。
23.(2021九下·德庆月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描写的是哪一次战役(  )
A.桂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 可知是赤壁之战,曹操的20余万大军与约5万的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极连按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納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作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败北,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项C正确;
A 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救援赵国的战役,排除;
B 是秦末起义军与秦军在巨鹿的战役,排除;
D 是东晋时期前秦与东晋在淝水进行的战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故事。
24.(2022七上·北京期末)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
主题 1.三国鼎立 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并立等,都是政权分立,北方各族内迁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属于民族交融,因此图表中的主题应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正确;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图表信息归纳总结即可。
25.(2020·海南模拟)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三国、秦朝 B.秦朝、商朝、十六国
C.东周、东汉、三国 D.商朝、秦朝、三国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先后为西汉、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故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商朝、秦朝、三国。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解和识记中国古代王朝更替顺序口诀是解决类似问题的一个捷径。
26.(2022七上·北京期末)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材料意在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东晋统治者重视南迁人口,一律编户齐民,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C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只是为其打下了基础,A错误;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开发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未体现该部分内容,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南方的编户齐民和江南开发,没有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江南开发的原因,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27.(2022七上·北京期末)读图说史:读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B.江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C.民族交融和江南的开发 D.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最终促进了民族交融,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最终促进了江南的开放,C正确;
图片展示的人口迁徙,无法得出北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等内容,AD错误;
当时江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不如北方中原地区,B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人口南下带来的影响即可。
28.(2022·昆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A.《兰亭集序》 B.《张猛龙碑》
C.《颜氏家庙碑》 D.《九成宫醴泉碑铭》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张猛龙碑》,不符合题意;
C.《颜氏家庙碑》,不符合题意;
D.《九成宫醴泉碑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9.(2022七上·北京期末)《齐民要术》中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这强调了农业生产要(  )
A.遵循自然规律 B.创造经济效益
C.改进生产工具 D.追求品种齐全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可知,《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不能整齐划一,必须结合季节气候土壤等外部因素和作物本身品种的内部因素,这说明《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A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生产遵循规律,无法从中得出农业生产要创造经济效益,改进生产工具,追求品种齐全等内容,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齐民要术》的内容,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30.(2022七上·北京期末)分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处应填写的是(  )
类别一 类别二 类别三
扁鹊、华佗、△ 蒙恬、霍去病、周瑜 顾恺之、王羲之、锺繇
A.董仲舒 B.张仲景 C.张角 D.关羽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表可以,类别一中的扁鹊和华佗都是医学家,所以应填入同为医学家的张仲景,B正确;
董仲舒是汉朝的思想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张角是黄巾起义的领导者,关羽是著名的军事将领,均与类别一中的人物不属于同一类,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和张仲景,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作答时分析图表选择即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2022七上·北京期末)考古发现 历史研究
材料一:
材料二:
①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于)北燕。——出自《史记 燕召公世家》 ②克盉,出土于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1193号大墓,酒器,器身刻有43字铭文。克盉内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指召公)……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
材料三: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如图)经研究发现,该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衷的家书。在家书里,黑夫兄弟问候和关切家人。还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
(1)下列图片与材料一中A处遗址有关的是     ,与B处遗址有关的是     。(只填写序号)
(2)二重证据法是把发掘的出土文物与文献的记载相互验证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请你依据该方法用上述材料论证“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受封地”。
(3)依据材料三,写出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措施的作用。
【答案】(1)①④;②③
(2)①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于)北燕和②克盉内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指召公)……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说明“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受封地”。
(3)奖励军功;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可知,A处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西安附近,是半坡遗址,B处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半坡人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所以与A处遗址有关的是①④;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会制作陶器,住干栏式房屋,所以与B处遗址有关的是②③。
(2)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①出自《史记 燕召公世家》,是文献记载,②克盉是出土文物,文物中的铭文记载了周王封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与《史记 燕召公世家》中的记载吻合,这验证了历史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准确性,也可以根据文物出土地点推测出“琉璃河遗址可能是燕国受封地”这一结论。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根据所学结合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措施,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故答案为:(1)第1空、①④;第2空、②③。
(2)①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于)北燕和②克盉内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指召公)……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说明“琉璃河遗址可能是燕国受封地”。
(3)奖励军功;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点评】本题借助考古与文献资料综合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西周分封制和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与识记能力,结合考古文物理解所学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记住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处的位置与生产生活情况,掌握西周分封制与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结合考古文物和材料,按要求作答即可。
32.(2022七上·北京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材料一:
秦实现统一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材料二:秦王朝立国的主导方针是法家思想……西汉国家制度基本沿袭秦朝而略有增益,但在施政方面则吸收了秦朝速亡的教训,不再全盘遵用法家的政治理论。西汉前期,以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治国主导方针,其主要内容,即顺民之情,与民休息,尽可能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汉武帝在位时期,随着统治方针从无为转向有为,黄老思想也失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学说取而代之……同时,实际政策又并非纯守儒术,而是大量吸收了法家的施政思想、手段,具有儒法合流的特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三:
材料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形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一统”的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示意图补充完整。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到西汉治国主导思想的变化。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幅图片(示例除外),仿照示例,说明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提示:历史事件需要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方面加以说明)
示例:图1,说明:战国时七国文字各异,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依据材料四,谈谈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
【答案】(1)
(2)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法合流。
(3)图2,说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4)统一。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结合所学与图片可知,A处是代表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B处是中央机构中与太尉、御史大夫平级的丞相,C处是郡守和县令组成的实行郡县制的地方政府。
(2)根据材料二中的“秦王朝立国的主导方针是法家思想……西汉前期,以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治国主导方针……汉武帝在位时期……儒家学说取而代之……同时,实际政策又并非纯守儒术,而是大量吸收了法家的施政思想、手段,具有儒法合流的特征”可知,秦到西汉的治国主导思想经历了从法家思想到道家思想,再到儒法合流的变化。
(3)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三中的图片可知,图1反映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图2反映了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图3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图4反映了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的措施。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背景是统一前货币度量衡制度混乱,影响统一后的经济交流,通过以秦制为基础的统一,统一后的货币度量衡改变了以往货币度量衡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汉武帝之前,私人可以铸币,影响国家经济,所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国有,统一铸造五铢钱,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根据要求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4)根据材料四中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一统’的文化”可知,谈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是统一。
故答案为:(1)
(2)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法合流。
(3)示例:图1,说明:战国时七国文字各异,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统一。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秦始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以及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结合材料和图片,按要求作答即可。
33.(2022七上·北京期末)民族交融 一脉相承
材料一:“胡饼”原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副食在汉人中间广泛流行。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茴香等蔬果。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在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高祖)诏令改革服装……太和十九年六月,高祖诏令在朝廷中不准使用北方的旧语言,如有违反者,就免去他的官职。此后又下诏,让迁移到洛阳定居的人民,死后葬在黄河之南,不得回到北方。
——摘编、译自《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三: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习jp zsj 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高祖推行的改革措施。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认识。
【答案】(1)变化:与以前相比更加丰富;原因:北方的民族交融、南北方的交流、丝绸之路传入的物种等。
(2)穿汉服、说汉话、沿用汉族的礼法(迁移到洛阳定居的人民,死后葬在黄河之南)。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是“多元一体”,我国各民族都对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胡饼’……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茴香等蔬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胡饼、乳酪等胡人食品,荔枝、香蕉等南方水果和西瓜、葡萄等外来水果都流行开来,这说明北方饮食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多彩。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北方的民族交融、南北方的交流、丝绸之路传入的物种等。
(2)根据材料二中的“诏令改革服装……不准使用北方的旧语言……让迁移到洛阳定居的人民,死后葬在黄河之南,不得回到北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的穿汉服、说汉语,沿用汉族礼法等措施。
(3)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三可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是“多元一体”,我国各民族都对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1)变化:与以前相比更加丰富;原因:北方的民族交融、南北方的交流、丝绸之路传入的物种等。
(2)穿汉服、说汉话、沿用汉族的礼法(迁移到洛阳定居的人民,死后葬在黄河之南)。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是“多元一体”,我国各民族都对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融合,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北方民族融合的表现与影响,结合材料按要求作答即可。
北京市101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2022七上·北京期末)1929年12月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队员正收拾工具准备下班,此时一位队员发现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圆圆的东西,考古学家裴文中激动地喊起来:“这是猿人头骨!”这是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情形,如图所示是根据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依据材料判断,这一古人类是(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2022七上·北京期末)2021年1月,考古人员在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湖南鸡叫城遗址发现一处面积约80平方米、厚度约为15厘米的稻谷谷糠层。通过以上考古成果,我们能够直接认识史前时期的(  )
A.社会组织 B.政治制度 C.农耕生活 D.商业贸易
3.(2022·大庆)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4.(2022七上·北京期末)《礼记 礼运》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指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县制
5.(2022七上·北京期末)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审要证据。以下考古资料可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22七上·北京期末)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以汉字雕刻技艺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7.(2022七上·北京期末)下面是西周分封的部分情况示意图。叔虞、康叔受封,因为他们的身份是(  )
A.宗亲 B.殷商贵族后代
C.功臣 D.周王母系亲戚
8.(2022七上·北京期末)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铁制农具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涌现。众多出土的战国铁农具(如图),展示出当时已经发明的层叠铸造技术。上述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
A.冶铁业 B.青铜业 C.纺织业 D.煮盐业
9.(2022七上·北京期末)如图为兴修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它被誉为分疏治水的成功典范,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10.(2022七上·北京期末)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学派与学说对应正确的是(  )
A 道家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
B 儒家 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C 法家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D 墨家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A.A B.B C.C D.D
11.(2022七上·北京期末)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所示)。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2.(2022七上·北京期末)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246年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20年 公元前215年 公元前214年 公元前213年 公元前210年
即王位 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分天下为36郡;修驰道,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开凿灵渠 派遣蒙恬北击匈奴 在北方边境筑长城 崩葬于骊山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汉武帝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3年 D.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王朝
13.(2022·天津)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14.(2022七上·北京期末)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如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人口(万) 郡(个)
中央 450 15
封国 850 39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令
15.(2022七上·北京期末)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16.(2022七上·北京期末)据《汉书 地理志》记载,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近年来,在合浦汉墓群出土的大批文物成为这一记载的有力物证。以下为合浦汉墓群出土的部分文物,据此可知(  )
A.欧亚国家传入中国的物产主要是陶瓷制品
B.合浦因海外贸易发达成为汉代最重要商港
C.汉代海外贸易所得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很大
D.中国与欧亚一些国家在汉代有经济文化交流
17.(2022七上·北京期末)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号纪年。这一作法(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 D.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18.(2022七上·北京期末)以下史实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
郡县制 刺史制度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全国初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A.维护了领土完整 B.促进了文化传播
C.促进了经济发展 D.加强了地方控制
19.(2022七上·北京期末)如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何种社会现象(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20.(2022七上·北京期末)《后汉书》记载了东汉时期某位历史人物“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位历史人物是(  )
A.张仲景 B.祖冲之 C.贾思勰 D.蔡伦
21.(2021·定西)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22.(2022七上·北京期末)下列属于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的三国吴简 B.手抄本《史记》
C.译注本《齐民要术》 D.白话本《三国演义》
23.(2021九下·德庆月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描写的是哪一次战役(  )
A.桂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4.(2022七上·北京期末)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
主题 1.三国鼎立 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5.(2020·海南模拟)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三国、秦朝 B.秦朝、商朝、十六国
C.东周、东汉、三国 D.商朝、秦朝、三国
26.(2022七上·北京期末)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材料意在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27.(2022七上·北京期末)读图说史:读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B.江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C.民族交融和江南的开发 D.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28.(2022·昆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A.《兰亭集序》 B.《张猛龙碑》
C.《颜氏家庙碑》 D.《九成宫醴泉碑铭》
29.(2022七上·北京期末)《齐民要术》中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这强调了农业生产要(  )
A.遵循自然规律 B.创造经济效益
C.改进生产工具 D.追求品种齐全
30.(2022七上·北京期末)分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处应填写的是(  )
类别一 类别二 类别三
扁鹊、华佗、△ 蒙恬、霍去病、周瑜 顾恺之、王羲之、锺繇
A.董仲舒 B.张仲景 C.张角 D.关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2022七上·北京期末)考古发现 历史研究
材料一:
材料二:
①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于)北燕。——出自《史记 燕召公世家》 ②克盉,出土于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1193号大墓,酒器,器身刻有43字铭文。克盉内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指召公)……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
材料三: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如图)经研究发现,该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衷的家书。在家书里,黑夫兄弟问候和关切家人。还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
(1)下列图片与材料一中A处遗址有关的是     ,与B处遗址有关的是     。(只填写序号)
(2)二重证据法是把发掘的出土文物与文献的记载相互验证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请你依据该方法用上述材料论证“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受封地”。
(3)依据材料三,写出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措施的作用。
32.(2022七上·北京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材料一:
秦实现统一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材料二:秦王朝立国的主导方针是法家思想……西汉国家制度基本沿袭秦朝而略有增益,但在施政方面则吸收了秦朝速亡的教训,不再全盘遵用法家的政治理论。西汉前期,以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治国主导方针,其主要内容,即顺民之情,与民休息,尽可能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汉武帝在位时期,随着统治方针从无为转向有为,黄老思想也失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学说取而代之……同时,实际政策又并非纯守儒术,而是大量吸收了法家的施政思想、手段,具有儒法合流的特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三:
材料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形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一统”的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示意图补充完整。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到西汉治国主导思想的变化。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幅图片(示例除外),仿照示例,说明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提示:历史事件需要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方面加以说明)
示例:图1,说明:战国时七国文字各异,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依据材料四,谈谈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
33.(2022七上·北京期末)民族交融 一脉相承
材料一:“胡饼”原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副食在汉人中间广泛流行。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茴香等蔬果。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在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高祖)诏令改革服装……太和十九年六月,高祖诏令在朝廷中不准使用北方的旧语言,如有违反者,就免去他的官职。此后又下诏,让迁移到洛阳定居的人民,死后葬在黄河之南,不得回到北方。
——摘编、译自《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三: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习jp zsj 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高祖推行的改革措施。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1929年”,结合所学解读图片可知,1929年发现的远古人类是北京人,B正确;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已经是原始居民,模样与现代人差别不大,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与图片不符,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难度较易,在学习时掌握北京人的发现历程,记住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稻谷谷糠层”可知,这处遗址的远古先民已经开始农耕,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史前时期的农耕生活,C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了“稻谷谷糠层”,无法通过这些发现直接认识史前时期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和商业贸易,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考古发现是研究原始社会的重要证据,结合材料中的“稻谷谷糠层”作答即可。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于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黄帝和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民族的起源。
4.【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选贤与能”“天下为家”,结合所学可知,天下为公指的是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天下为家指的是代替了禅让制的世袭制,B正确,A错误;
分封制和县制都是地方制度,与题意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禅让制与世袭制的特点与演变,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②是商朝的司母戊鼎,③是商朝的甲骨文,二者都可用于研究商朝的历史,C正确;
①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④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均在商朝之前,无法用于研究商朝历史,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与青铜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记住司母戊鼎和甲骨文的所属朝代与地位即可。
6.【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图片中的汉字雕刻艺术明显有象形造字法的特点,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甲骨文,A正确;
小篆是秦朝统一后,在统一文字时确定的通用文字,楷书行书是汉字书法后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艺术形式,均与题意不符,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甲骨文的地位造字方法,作答时结合材料识别图片即可。
7.【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他们都属于西周的宗室,A正确;
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主要是宗室和功臣,也有殷商贵族后代,但叔虞和康叔属于宗室,BC错误;
从图片中无法得知周王母系亲戚是否在分封之列,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结合图片信息作答即可。
8.【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铁制农具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涌现。众多出土的战国铁农具……”这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得出当时冶铁业十分发达,A项正确;
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涌现不能反映出青铜业或纺织业或煮盐业的发达,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时期的冶铁业的发展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这个由都江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组成的战国水利工程是都江堰,B正确;
长城是防御工事,不是水利工程,A错误;
灵渠开凿于秦朝,大运河开凿于隋朝,与“战国时期”时间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较易,在学习中掌握都江堰的组成,能够识别图片即可。
10.【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C对应正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BD对应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各学派的主张即可。
11.【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政治上的商鞅变法,经济上的铁器牛耕和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都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由此可知,这些信息综合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社会大变革,A正确;
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朝统一后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民族关系的发展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均与题意不符,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内容与特点,总结阶段特征即可。
12.【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分天下为36郡;修驰道,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结合所学可知此人是秦始皇,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王朝,D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开创皇帝制度的是秦始皇,排除B项;
秦始皇从公元前221年当皇帝,到公元前210年驾崩,在位11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以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题干现象说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景之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4.【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解决封国势力强大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B正确;
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汉朝初年,不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A错误;
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屯田制是曹操采取的经济措施,均与题意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结合材料选取对应的措施即可。
15.【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为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创造了条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张骞通西域。故A符合题意;
BC发生在唐朝,D发生在明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西汉,故时代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广西合浦发掘出了印度、波斯和罗马的器物,这说明汉代时,中国已经与欧亚的一些国家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D正确;
材料中的考古发现只能证明汉代的中外交流,无法印证欧亚国家传入中国的物产主要是陶瓷制品,也无法说明合浦因海外贸易发达成为汉代最重要商港,更无法得出汉代海外贸易所得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很大的结论,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海上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结合材料运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7.【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号纪年”分析可知,汉朝时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各自纪年,而汉武帝创制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全国各地通用,表面上看这一制度便于全国统一纪年方式,但全国统一纪年方式最终的目的却是为了强化和巩固中央集权,C项正确;
年号制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汉武帝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的内容,排除B项;
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的措施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郡县制是皇帝派遣官员管理地方的制度,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主要是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二者的共同点是加强对地方控制,D项正确;
材料中两个制度主要作用不是维护领土完整,也不是促进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排除A、B和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意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与图片可知,“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说明豪强大族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御,这透露出东汉时期的阶级对立与社会动乱,A正确;
住宅与防御的紧密结合,与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和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关联不大,不如A项合适,BC错误;
从图片中的院落模型,只能看出豪强大族的住宅防御性强,无法得出贵族奢侈腐化的结论,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社会状况,考查学生对材料和图片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在解答时结合东汉中后期的政治情况,运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0.【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纸”,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造纸术的改进,这是蔡伦的贡献,D正确;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圣,与题意不符,A错误;
祖冲之和贾思勰都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与“东汉时期”时间不符,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贡献,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21.【答案】C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到222年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处于公元3世纪早期, C 项正确;
公元2世纪早期指100到130年, A 项错误;
公元2世纪晚期指170到199年, B 项错误;
公元3世纪晚期指270到299年,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鼎立与世纪换算。
22.【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第一手史料指的是最原始的史料,没有任何添加,原原本本的资料实物,考古发掘出土的三国吴简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义,A正确;
《史记》记载的历史截止于汉武帝时期,无法用于研究三国,B错误;
《齐民要术》是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农书,《三国演义》是创作于明朝的历史小说,且译注本《齐民要术》和白话本《三国演义》不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义,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和第一手史料的定义,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第一手史料的定义,知道三国鼎立中的三国是魏蜀吴即可。
23.【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 可知是赤壁之战,曹操的20余万大军与约5万的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极连按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納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作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败北,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项C正确;
A 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救援赵国的战役,排除;
B 是秦末起义军与秦军在巨鹿的战役,排除;
D 是东晋时期前秦与东晋在淝水进行的战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故事。
24.【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并立等,都是政权分立,北方各族内迁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属于民族交融,因此图表中的主题应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正确;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图表信息归纳总结即可。
2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先后为西汉、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故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商朝、秦朝、三国。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解和识记中国古代王朝更替顺序口诀是解决类似问题的一个捷径。
26.【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东晋统治者重视南迁人口,一律编户齐民,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C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只是为其打下了基础,A错误;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开发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未体现该部分内容,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南方的编户齐民和江南开发,没有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江南开发的原因,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27.【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最终促进了民族交融,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最终促进了江南的开放,C正确;
图片展示的人口迁徙,无法得出北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等内容,AD错误;
当时江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不如北方中原地区,B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人口南下带来的影响即可。
28.【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张猛龙碑》,不符合题意;
C.《颜氏家庙碑》,不符合题意;
D.《九成宫醴泉碑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9.【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可知,《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不能整齐划一,必须结合季节气候土壤等外部因素和作物本身品种的内部因素,这说明《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A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生产遵循规律,无法从中得出农业生产要创造经济效益,改进生产工具,追求品种齐全等内容,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齐民要术》的内容,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30.【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表可以,类别一中的扁鹊和华佗都是医学家,所以应填入同为医学家的张仲景,B正确;
董仲舒是汉朝的思想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张角是黄巾起义的领导者,关羽是著名的军事将领,均与类别一中的人物不属于同一类,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和张仲景,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作答时分析图表选择即可。
31.【答案】(1)①④;②③
(2)①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于)北燕和②克盉内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指召公)……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说明“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受封地”。
(3)奖励军功;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可知,A处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西安附近,是半坡遗址,B处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半坡人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所以与A处遗址有关的是①④;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会制作陶器,住干栏式房屋,所以与B处遗址有关的是②③。
(2)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①出自《史记 燕召公世家》,是文献记载,②克盉是出土文物,文物中的铭文记载了周王封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与《史记 燕召公世家》中的记载吻合,这验证了历史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准确性,也可以根据文物出土地点推测出“琉璃河遗址可能是燕国受封地”这一结论。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根据所学结合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措施,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故答案为:(1)第1空、①④;第2空、②③。
(2)①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于)北燕和②克盉内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指召公)……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说明“琉璃河遗址可能是燕国受封地”。
(3)奖励军功;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点评】本题借助考古与文献资料综合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西周分封制和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与识记能力,结合考古文物理解所学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记住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处的位置与生产生活情况,掌握西周分封制与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结合考古文物和材料,按要求作答即可。
32.【答案】(1)
(2)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法合流。
(3)图2,说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4)统一。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结合所学与图片可知,A处是代表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B处是中央机构中与太尉、御史大夫平级的丞相,C处是郡守和县令组成的实行郡县制的地方政府。
(2)根据材料二中的“秦王朝立国的主导方针是法家思想……西汉前期,以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治国主导方针……汉武帝在位时期……儒家学说取而代之……同时,实际政策又并非纯守儒术,而是大量吸收了法家的施政思想、手段,具有儒法合流的特征”可知,秦到西汉的治国主导思想经历了从法家思想到道家思想,再到儒法合流的变化。
(3)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三中的图片可知,图1反映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图2反映了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图3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图4反映了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的措施。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背景是统一前货币度量衡制度混乱,影响统一后的经济交流,通过以秦制为基础的统一,统一后的货币度量衡改变了以往货币度量衡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汉武帝之前,私人可以铸币,影响国家经济,所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国有,统一铸造五铢钱,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根据要求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4)根据材料四中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一统’的文化”可知,谈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是统一。
故答案为:(1)
(2)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法合流。
(3)示例:图1,说明:战国时七国文字各异,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统一。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秦始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以及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结合材料和图片,按要求作答即可。
33.【答案】(1)变化:与以前相比更加丰富;原因:北方的民族交融、南北方的交流、丝绸之路传入的物种等。
(2)穿汉服、说汉话、沿用汉族的礼法(迁移到洛阳定居的人民,死后葬在黄河之南)。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是“多元一体”,我国各民族都对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胡饼’……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茴香等蔬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胡饼、乳酪等胡人食品,荔枝、香蕉等南方水果和西瓜、葡萄等外来水果都流行开来,这说明北方饮食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多彩。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北方的民族交融、南北方的交流、丝绸之路传入的物种等。
(2)根据材料二中的“诏令改革服装……不准使用北方的旧语言……让迁移到洛阳定居的人民,死后葬在黄河之南,不得回到北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的穿汉服、说汉语,沿用汉族礼法等措施。
(3)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三可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是“多元一体”,我国各民族都对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1)变化:与以前相比更加丰富;原因:北方的民族交融、南北方的交流、丝绸之路传入的物种等。
(2)穿汉服、说汉话、沿用汉族的礼法(迁移到洛阳定居的人民,死后葬在黄河之南)。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是“多元一体”,我国各民族都对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融合,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北方民族融合的表现与影响,结合材料按要求作答即可。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